50 | 0 | 145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浙江金华作为中国东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在抗日战争时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成为享誉东南的“抗战文化城”。之所以被称为“抗战文化城”,得益于金华对婺学的传承与发展。金华依托学校教育,借助讲座宣讲和出版报刊等,加深学子对婺学的了解与传承,将婺学思想内化为坚贞不屈、经世致用、敢于批判的精神机理,并转化为革命斗争精神。婺学精神与抗战精神具有内在契合性,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Abstract:Jinhua, as an important city in southeast of China, becomes a renowned "Anti-Japanese Cultural Cit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due to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Relying on school education, through one to many lectures and publications of newspapers and reading materials, Jinhua deepens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inheritance of Wuxue(婺学), internalizes Wuxue ideology into a spiritual mechanism of steadfastness, pragmatism, and daring to criticize, and transforms it into revolutionary struggle spirit. The spirit of Wuxue and the spirit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have inherent compatibility, and the two promote each other, jointly advancing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1]徐儒宗.婺学的地方特色[M]//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九辑:上册.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2]秦玉清,张彬.吕祖谦与丽泽书院[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2):33-34.
[3]陈亮.陈亮集[M].邓广铭,点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1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5]周育民,邵雍.中国帮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6]叶垂余.金华第一中学简史[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金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金华文史资料:第一辑.金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6.
[7]金华县志编纂委员会.金华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8]刘建绪.现代青年的途径:在金华中学讲[J].新力,1939(13-14):8-10.
[9]高柳滨.神经药理学王国的夸父:金国章传[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10]李英.寻找婺城抗战记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20.
[11]王胜作.光荣荆棘路上的追梦人:蒋风传[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3.
[12]子祥.学校消息[J].学校新闻,1937(60):1.
[13]李勇.曹聚仁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14]文化消息:金华将设文化驿站,运输抗战宣传书报[J].浙江战时教育文化,1939(8):23.
[15]翦伯赞.怎样动员我们战时的文化[J].时事类编,1937(3):22-23.
[16]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金华市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资料汇编[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17]邵杞.金华的一般(金华通信)[J].礼拜六,1935(585):728.
[18]魏中雄.忆金华[J].民意周刊(汉口),1939(85):15.
[19]梁绍文.金华需要严肃[J].新阵地,1938(11):8.
[20]刘河洲.发刊辞[J].金华管声,1939(创刊号):0.
[21]卓如.金华的难民工作[J].大风(金华),1938(21):3.
[22]杨虎壑.金华难民一瞥[J].大风(金华),1938(14):6.
[23]汪懋怀.空袭在金华[J].金华管声,1939(2):7.
[24]王加点.金华:后方的乐园[J].浙江潮(金华),1938(25):480.
[25]任重.短论:世界学联代表来金华[J].浙江潮(金华),1938(14):260.
(1)相关成果包括:顾旭明《元末明初“婺学三家”思想特色及影响》,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徐艳兰《吕祖谦婺学学统的学术旨趣》,载《求索》2024年第3期;孙逸超《陆学与婺学、朱学之间:南宋淳熙年间的明越道学圈》,载《中华文化论坛》2024年第1期;常新、Wang Luman《宋元金华学派的学术空间与衍变》,载《孔学堂》2023年第4期;朱汉民、徐艳兰《论婺学、湖湘学的交流与共识》,载《浙江社会科学》2021年第8期;王锟、石寅《范浚思想的心学迹象及其“婺学开宗”地位再认识》,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袁宗刚《元代金华学派“理流为文”考》,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2)《人民日报》《浙江日报》《金华日报》《东阳日报》《金华晚报》《江南游报》《兰江导报》《今日婺城》等报刊均报道过对婺学的研究。
(1)1902年,丽正书院改为金华中学堂;1912年改为浙江省立第七中学校;1927年改称浙江省立第七中学;1933年更名为浙江省立金华中学;1952年更名为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1981年至今,改称金华市第一中学。
(1)王春翠(1903-1987),浙江兰溪人,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曹聚仁的原配夫人。曾于1919年响应“五四运动”,执旗游行,查禁日货。1921年考入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成为金华浦江县第一个女师范生。“七七事变”后,其返回故乡办学教书。
(2)“蒋畈精神”是指一种以忧国忧民、教育救国为核心的家国情怀,以及知行合一、务真求实的办学理念。
基本信息:
DOI:10.13573/j.cnki.sjzxyxb.2025.04.005
中图分类号:K265
引用信息:
[1]庞少哲.近代婺学的传承发展与东南“抗战文化城”的形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5,27(04):12-16.DOI:10.13573/j.cnki.sjzxyxb.2025.04.005.
基金信息:
金华市社科联2023年度重点立项课题“金华抗战文化城与婺学的传承发展研究”(ZD202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