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学院学报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

  • 抗战时期北平日伪基层行政的经费管理——以分区费为例的分析

    张印举;

    1940年9月,北平日伪基层行政体系基本建立起来。为维持基层伪政权的运转,日伪开始向北平民众征收分区费,名义上属于公益性质,实则仅供基层日伪行政机构及其人员使用。分区费之征缴遭到北平民众各种形式的抵制,征收过程并不顺利。随着日伪经济形势恶化,日伪财政状况遭受严重影响,日渐入不敷出。为此,日伪提高了分区费征收额度,采取多种方式严格规范征收手续,并强化核算力度,但收效甚微。日伪基层政权经费的缺乏和北平民众的抵抗,影响了日伪基层统治机构的运转,削弱了日伪的基层统治。

    2025年04期 v.27;No.152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近代婺学的传承发展与东南“抗战文化城”的形成

    庞少哲;

    浙江金华作为中国东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在抗日战争时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成为享誉东南的“抗战文化城”。之所以被称为“抗战文化城”,得益于金华对婺学的传承与发展。金华依托学校教育,借助讲座宣讲和出版报刊等,加深学子对婺学的了解与传承,将婺学思想内化为坚贞不屈、经世致用、敢于批判的精神机理,并转化为革命斗争精神。婺学精神与抗战精神具有内在契合性,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2025年04期 v.27;No.152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大思政课”建设与红色资源研究

  •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原则与路径

    文红玉;

    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的见证,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动素材。将红色资源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在遵循价值性与知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依托红色场馆开展情景式教学、借助红色故事开展沉浸式教学、鼓励大学生创作红色文艺作品开展参与式教学、利用红色路线开展体验式教学等策略路径,将红色资源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与实效性。

    2025年04期 v.27;No.152 17-2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抗大精神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叙事逻辑、育人价值与实践路径——以抗大邢台旧址群为中心的考察

    王慧娟;

    红色场馆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抗日军政大学旧址群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抗日军政大学在邢台办学期间形成了独特的抗大精神,其叙事逻辑包括“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的价值内核、“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的实践品格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的创新思维。抗大精神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强化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形式。以抗大旧址群为实践教学资源,高校思政课改革需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变革评价方式,让抗大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2025年04期 v.27;No.152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数字经济研究

  • 数字经济赋能河北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在机理、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

    陈欣;杨会娟;周健;

    数字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引擎,通过价值共创、资源整合、产业优化、业态融合及生态可持续机制,深度赋能河北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然而,在具体实践中面临产业融合深度不足、新兴业态发展动能匮乏、数字化转型进程滞后、品牌塑造能力薄弱及数字文旅人才供需失衡等多重挑战。据此,应构建“数字·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创新机制,催生文旅产业新型业态繁荣发展;夯实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文旅产业新基建体系;深化数智化转型与创新实践,塑造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文旅品牌;构建“产教融合·多元协同”人才培育新范式,打造高质量数字文旅人才供给体系。

    2025年04期 v.27;No.152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行之有效还是行而无果:绿色金融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王晓翌;方羽;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手段,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更加注重环境和社会效益,也更加注重金融工具的创新,因而绿色金融更能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76个城市2010—2022年的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深入分析了试验区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设立对城市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研发投入和营商环境是试验区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重要影响机制,而环境规制削弱了试验区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区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在非资源型城市与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城市中更强。未来应总结并推广已有试验区的经验,同时结合城市资源禀赋与金融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推进试点城市建设。

    2025年04期 v.27;No.152 3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乡村振兴研究

  •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雷娜;于诗琪;

    在深入分析新质生产力对乡村振兴影响的理论机制基础上,基于2013—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新质生产力对乡村振兴的赋能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对乡村振兴有显著正向驱动作用,东部和中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赋能作用较强,西部地区偏弱;农村信息化水平较高地区,新质生产力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赋能乡村振兴。从空间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关联网络呈现模块化分布,本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邻近地区的乡村振兴有正向驱动作用。据此,建议扩大数字化生产要素的供给,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产业向绿色化方向发展,加大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充分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的示范作用,促进先进经验向乡村外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并激发乡村发展潜能,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27;No.152 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基于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启示

    李凯悦;尹洁;

    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要注重物质文明建设,还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当前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精神文明建设面临主体、载体、文化和人才四重困境。浙江“千万工程”的精神文明建设既注重坚持党的领导,也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既注重“硬件”建设,也注重“软件”建设;既注重弘扬乡土文化,也注重发展先进文化;既注重乡村人才引进,也注重乡村人才培育,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的经验,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加大精神文明建设载体投入力度,弘扬优秀乡土文化以及优化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乡风、民风和家风,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

    2025年04期 v.27;No.152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农村环境治理协同共治机制完善及路径优化——以A镇“垃圾清洁工作”为例

    李志强;王宇;

    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却面临多元主体协调难、制度机制碎片化等困境。A镇的“垃圾清洁工作”提供了一个基层环境治理的重要实践案例,通过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与村民自治的“四元共治”模式,展现出多主体联动、多机制融合以及多目标统筹等特征。宣传动员、道德约束、行政推动与契约规范等机制在治理中协同嵌套,推动资源整合与角色互动的动态发展,形成责任明确、路径清晰、反馈有效的协同治理格局。该实践模式破解了农村环境治理中主体失衡与机制断裂问题,为构建可持续、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及推动生态振兴提供了经验样本。

    2025年04期 v.27;No.152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基层治理研究

  • 社会工作助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研究——以石家庄市“小社九助”特色项目为例

    乔纳纳;张梦妍;李微;曹玮丽;

    社会工作因其独特的基层路线和中介作用,能够有效沟通多元主体,增强城乡优质文化资源互动,提升群众主体意识,成为推动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强大引擎。石家庄市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打造了“小社九助”特色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石家庄市重视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品牌化建设加强城乡双向交流,采取项目嵌入方式激发城乡社区活力,并利用社会工作救助帮扶促进社会融入。这些举措从不同层面推动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联动机制不够完善、社会工作机构生存艰难以及乡镇社会工作发展相对滞后等。可通过以下路径加以改善: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协同联动;二是增强城乡优势互补,共建良好精神生态;三是挖掘文化资源,凝聚群众力量;四是明确发展定位,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2025年04期 v.27;No.152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影响因素及实践模式——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熊书丹;

    基于政党功能理论,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方法,对48个社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社区治理共同体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构建过程并非某个别主体的独角戏,而是多元化、组织化的主体结合;共识凝聚、社区动员、协商合作、资源聚合4个核心条件变量,是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关键。结合核心变量的意义及条件组合可形成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共同体的4种模式:共识达成模式、需求回应模式、制度赋能模式和多元复合模式。

    2025年04期 v.27;No.152 8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语言与文学研究

  • 冠县方言尖团音现状及其成因

    夏焕梅;吴继章;

    冠县方言尖团音从地域来看,尖音腭化程度由东向西递减,城区腭化率高于周边乡村;从年龄来看,尖音腭化率随年龄增长呈递减趋势,在21~30岁年龄层呈现尖团合流现象;从语言内部看,尖音腭化呈现渐变性及不平衡性。声学实验分析证实,尖团合流过程中存在过渡音。冠县方言尖团音现状体现出过渡带方言的特点,并在语言发展内外因推动下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尖团合流。

    2025年04期 v.27;No.152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动宾式复合词语义结构多维性和词义的关系研究

    任敏;

    动宾式复合词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错综复杂,在同样的语法结构下,其语义结构呈现出多维性特征,具体表现为表层多维语义结构和深层多维语义结构。表层多维语义结构缘于构词语素的多义性及语义角色的不同,深层多维语义结构则和人类认知框架的复杂性密切相关。语义结构的多维性不仅会对复合词词义产生影响,还会影响现代语文辞书的释义方式。准确分析和把握动宾式复合词语义结构的多维性是正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也是现代语文辞书进行规范释义的前提。

    2025年04期 v.27;No.152 104-107+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赵南星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及政治理想

    王凯;辛志英;

    晚明重臣赵南星是燕赵大地杰出的士大夫,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他入朝为官整顿吏治、匡扶社稷,隐退后仍心系时政、忧国忧民。其诗歌作品体现了诗人炽热的家国情怀:既关注百姓小家生存之艰辛,尽显平实质朴的现实主义风格,又关注国家政策得失与边患问题,针砭时弊,以诗记史,彰显“诗史”思维。部分作品还记录了其仕途遭遇以及坚守多年的政治理想,展现出士大夫的风骨。

    2025年04期 v.27;No.152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人民文艺的理论建构

    陈舒盈;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以人民为核心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基础。它赋予人民政治权利主体和审美主体的双重身份,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创造历史则必然掌握审美话语权的基本原则。毛泽东的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突破,使人民成为文艺表现的源泉和价值目标。由此形成的人民文艺,融合了传统文化、外国文艺和民间文艺资源,突破了传统精英审美,构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表达,并确立了艺术服务于革命实践的辩证关系。从延安时期至今,尽管文艺理论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但人民美学的核心始终未变。这一历史延续性,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生命力,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要求。

    2025年04期 v.27;No.152 114-120+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教育教学研究

  • 武训的义学教育实践及其历史影响

    吴洪成;王哲文;

    清末,武训以乞丐的身份,先后捐资兴建了崇贤义塾、杨二庄义塾和御史巷义塾。3所义学具有招生对象的平民性、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经费筹取的多样性及教育管理的独特性等办学特点。武训兴学的缘起离不开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政府的文教政策和地方乡绅对义学的支持以及地域传统教育文化的影响。武训行乞兴学的义学实践,是晚清平民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活动,它既体现了农民文化翻身的时代呼声,也对民国时期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5年04期 v.27;No.152 12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人工智能教学环境下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延展

    张晓艳;张家琪;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及应用场域的广泛拓展,引发了知识生产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创设了全新的思政课教学环境,对思政课教师的价值引领、话语主导、智能技术素养以及师生情感交流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回应人工智能教学的新挑战,不断延展角色定位,持续提升人工智能素养,在核心价值引领中彰显育人本质,在教学话语把握中实现守正创新,在师生情感交流中传递人文关怀,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切实推动思政课智能教学内涵式发展。

    2025年04期 v.27;No.152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现状分析、因素溯源与对策建议

    齐艳杰;李春晓;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有力推动了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同时,高等教育凭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这一双向赋能过程中,三地高等教育的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区域协作不足,阻碍了“集聚溢出”效应的形成;高等教育资源禀赋差异较大,限制了京津冀协作的广度与深度;行政壁垒突出,亟需有效统筹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不紧密,阻碍了产业转型升级。为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政府加强自上而下的整合,建立整体联动发展规划;二是以雄安新区为集中承载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三是凝聚府际合力,通过“四核联动”推进产教融合;四是寻求多元利益契合点,扎实推进高校联盟转型升级,有序推进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2025年04期 v.27;No.152 13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价值意蕴、内容要点与实践路径

    王瑞娜;

    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课堂、助力思政课提质增效的现实需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教师应找准融入的教学点位,并在融入内容与原有教材内容相贯通、讲授式及沉浸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教学有效供给与学生需求相对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融通等方面下功夫,使大学生把投身文化强国建设实践作为自觉追求。

    2025年04期 v.27;No.152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逻辑及实现进路

    张芳;

    弘扬红色文化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在价值目标、思想内核和实践基础上具有逻辑统一性,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有助于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引领、爱国情感激发和国家认同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网络“泛娱乐化”的侵蚀、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和大学生网络行为自由化的现实挑战。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可从文化引领、文化育人和文化自信三个维度,在网络空间中用好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以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内容建设和主体行为自觉,不断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性。

    2025年04期 v.27;No.152 146-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

    葛婧茹;马小钰;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当下,外来文化渗透,学校教育在文化塑造和培育方面的不足以及媒体、社会舆论导向的多元性、偏差性与误导性等共同构成影响青少年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因素。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历史内涵,有助于帮助青少年抵御外来文化价值观的冲击,涵养家国情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为文化自信培育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与历史根基。因此,应以教育引导为基础,推动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实践体验为关键,拓展沉浸式育人方式;以网络媒体为载体,优化红色文化育人效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青少年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体系。

    2025年04期 v.27;No.152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效果的实验研究

    张燕;李萌;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日益广泛。通过对比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授课结果发现,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科学兴趣、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在探究精神方面,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在课堂参与度方面,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数量更多;而在学习自主性方面,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应加强教师培训,优化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提升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应用效果。

    2025年04期 v.27;No.152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