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洪成;王哲文;
清末,武训以乞丐的身份,先后捐资兴建了崇贤义塾、杨二庄义塾和御史巷义塾。3所义学具有招生对象的平民性、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经费筹取的多样性及教育管理的独特性等办学特点。武训兴学的缘起离不开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政府的文教政策和地方乡绅对义学的支持以及地域传统教育文化的影响。武训行乞兴学的义学实践,是晚清平民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活动,它既体现了农民文化翻身的时代呼声,也对民国时期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5年04期 v.27;No.152 12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晓艳;张家琪;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及应用场域的广泛拓展,引发了知识生产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创设了全新的思政课教学环境,对思政课教师的价值引领、话语主导、智能技术素养以及师生情感交流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回应人工智能教学的新挑战,不断延展角色定位,持续提升人工智能素养,在核心价值引领中彰显育人本质,在教学话语把握中实现守正创新,在师生情感交流中传递人文关怀,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切实推动思政课智能教学内涵式发展。
2025年04期 v.27;No.152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齐艳杰;李春晓;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有力推动了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同时,高等教育凭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这一双向赋能过程中,三地高等教育的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区域协作不足,阻碍了“集聚溢出”效应的形成;高等教育资源禀赋差异较大,限制了京津冀协作的广度与深度;行政壁垒突出,亟需有效统筹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不紧密,阻碍了产业转型升级。为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政府加强自上而下的整合,建立整体联动发展规划;二是以雄安新区为集中承载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三是凝聚府际合力,通过“四核联动”推进产教融合;四是寻求多元利益契合点,扎实推进高校联盟转型升级,有序推进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2025年04期 v.27;No.152 13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瑞娜;
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课堂、助力思政课提质增效的现实需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教师应找准融入的教学点位,并在融入内容与原有教材内容相贯通、讲授式及沉浸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教学有效供给与学生需求相对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融通等方面下功夫,使大学生把投身文化强国建设实践作为自觉追求。
2025年04期 v.27;No.152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芳;
弘扬红色文化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在价值目标、思想内核和实践基础上具有逻辑统一性,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有助于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引领、爱国情感激发和国家认同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网络“泛娱乐化”的侵蚀、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和大学生网络行为自由化的现实挑战。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可从文化引领、文化育人和文化自信三个维度,在网络空间中用好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以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内容建设和主体行为自觉,不断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性。
2025年04期 v.27;No.152 146-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葛婧茹;马小钰;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当下,外来文化渗透,学校教育在文化塑造和培育方面的不足以及媒体、社会舆论导向的多元性、偏差性与误导性等共同构成影响青少年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因素。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历史内涵,有助于帮助青少年抵御外来文化价值观的冲击,涵养家国情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为文化自信培育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与历史根基。因此,应以教育引导为基础,推动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实践体验为关键,拓展沉浸式育人方式;以网络媒体为载体,优化红色文化育人效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青少年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体系。
2025年04期 v.27;No.152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燕;李萌;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日益广泛。通过对比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授课结果发现,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科学兴趣、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在探究精神方面,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在课堂参与度方面,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数量更多;而在学习自主性方面,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应加强教师培训,优化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提升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应用效果。
2025年04期 v.27;No.152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