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学院学报

社会学研究

  • 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与政策取向:一个个案研究

    卢国显;

    调查结果显示,57%的流动儿童的同学关系比较融洽,36%的流动儿童的同学关系不好,7%的流动儿童的同学关系一般。大部分在公立学校就学的流动儿童的同学关系比较融洽,与城市当地学生的关系也比较好,但也有部分流动儿童有自卑感、孤僻感和受歧视感。同质交往是公立学校就学流动儿童的交往特征,他们交往的主要对象是同为流动儿童性质的同学和邻居。在私立学校就学的流动儿童内部整合程度较高,出现了程度较高的文化融合。但是,这个群体的流动儿童很容易与城市当地儿童发生冲突。调查结果证实了家庭经济地位、文化差异和空间隔离对社会融合的影响。

    2009年05期 v.11;No.v.11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9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差生”:外来工子弟正在被“污名化”——对公办学校外来工子弟学生形象的实证研究

    甘满堂;赵越;

    随着农民工子弟进城接受学校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招收农民工子弟的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弟就是"差生"的印象正在形成。老师、本地学生与其家长普遍认为外来工子弟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学习态度与生活卫生习惯也差,影响班级与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被"污名化"的农民工子弟在公办学校中处境困难,深受社会排斥的影响。

    2009年05期 v.11;No.v.11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5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经济研究

  • 实际汇率变动对居民就业的影响——基于贸易开放下动态劳动市场均衡分析框架

    许先普;

    贸易开放条件下实际汇率的变动将通过出口价格、出口份额、进口成本等渠道对居民就业产生显著影响。如果考虑到贸易开放程度等因素,实际汇率对居民就业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以我国贸易开放程度较高的制造业为例,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制造业就业量下降,贬值则促进居民就业,而制造业出口份额、进口要素投入及国内投资水平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则将抵消因实际汇率波动对就业产生的不利影响。

    2009年05期 v.11;No.v.11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环渤海滨海城市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

    周德胜;

    旅游产业作为环渤海区域滨海城市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天津、秦皇岛、大连、青岛4个城市是该区域内主要的旅游城市。对旅游竞争力进行比较和定量分析,有助于该区域更好地进行旅游产业的规划和发展。从旅游业绩竞争力、旅游环境支持竞争力、旅游潜力竞争力三方面建立竞争力评价模型,借助SPSS13.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各类竞争力得分值,以各类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得到总体综合评价值,据此提出区域旅游应积极采取整合策略。

    2009年05期 v.11;No.v.11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领域的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李莉;史焰青;宋艳涛;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业的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构成要素主要分为创新竞争力、生产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基于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和层次聚类法,对我国各省份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领域的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与分析,可以找出不足与差距,从而采取不同的措施,促进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领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2009年05期 v.11;No.v.11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污染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农村环保制度创新

    杨雄飞;

    城乡间产业转移对打破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产业转移尤其是污染产业转移,容易引致农村环境污染,对农民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农村社会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健全是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树立整体环保观,从思想理念、投入机制、管理体制、法律制度等方面创新农村环保制度,从而实现农村科学发展。

    2009年05期 v.11;No.v.11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历史研究

  • 王夫之《读通鉴论》的史论价值

    王彦霞;

    王夫之撰《读通鉴论》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一部史论价值极高的著作,堪称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奇葩。无论史论方法,还是史学思想,王夫之《读通鉴论》都别具慧眼。王氏运用辩证发展眼光,提出理势合一的历史进化观,并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国家兴亡之论,统贯全局,用联系发展的眼光探讨朝代兴亡之理,是其超越前人之处。

    2009年05期 v.11;No.v.11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7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清代民间调处中的民间社会规范探析

    胡谦;

    清代民间社会规范是清代不同社会共同体内部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是清代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法的补充,民间社会规范对清代社会民事法律秩序的维持与实现起着重要作用。清代民间调处与民间社会规范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在清代民间调处中调处人往往会依据某些特定的民间社会规范来解决纠纷;另一方面,清代民间社会规范具有的执行保障机制为民间调处结果的实现提供了某种制度性的保障。

    2009年05期 v.11;No.v.11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清末报刊评论分析

    任云仙;

    从清末报刊评论的主要形式、稿件来源以及作者群可以看出,清末报刊评论在当时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承载了清末社会转型时期纷繁复杂的政治理念。清末报刊评论的繁荣是近代文化发展的必然,是知识分子群体意识觉醒的表征之一,也是近代大众传媒日益民间化与普及化的重要表现。

    2009年05期 v.11;No.v.11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文学研究

  • 于沦落悲凉中见辉煌的曙色——论鲁迅诗歌中的歌女形象

    王吉鹏;李梓;

    鲁迅对女性的关注体现在他诗歌中歌女形象的塑造上,他由歌女的命运遭际观照中国女性在动乱年代下的沦落和悲凉命运中的反抗,并在诗歌的意象选取和画面对比中指出女性获取解放的唯一出路是革命的胜利。由此寄托了对革命的希望,也成为他创作这些诗歌的真正用意。

    2009年05期 v.11;No.v.11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绿化树》的时空模式和成长主题

    滕翠钦;

    张贤亮的《绿化树》是一部成长小说。具体而言,张贤亮笔下的"成长主题"赋予了文本世界时间、空间和人物关系各种层次叙事独特的本质。时间层次上的"日常生活"在《绿化树》里并没有流于平庸和琐碎,张贤亮强调了"日常"的生活本色和人性温情,另外,文本中"指向未来"的时间契合了"成长"气质。村落象征人性正常化的空间符号,人道主义的成长方式和乡村被奇异地结合在一起。包括马缨花在内的"荒野人"成为主人公生存的动力,但也是"主人公"精神涅槃后的反思对象。张贤亮由此展现了深层的救赎主题,这一主题源自主人公对"苦难"在"成长"中的意义的深层领悟。

    2009年05期 v.11;No.v.11 60-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7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深刻的诗歌活幕剧与准文学史写作——关于60后、70后诗歌研究

    冯雷;

    60后、70后诗歌研究因其复杂的问题而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以刘春等兼具多重身份的评论家为代表,他们对同龄的60后、70后诗歌的研究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瞩目,他们的研究著作体现出强烈的在场感,并且表现出注重诗歌本体问题的倾向和诉求,他们的著作虽然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歌史写作,可是却为今后的诗歌史写作做了重要而充分的准备。

    2009年05期 v.11;No.v.11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重建历史语境的努力及其实践——读苏童的《碧奴》

    刘阳;

    苏童的《碧奴》是"重述神话"系列的典型文本。"重述",其实就是祛除传统伦理和秩序附加在神话传说中的"宏大叙述"的影响,以"个人化"的视角对神话传说进行重新观照,发掘神话本身所隐含的个性化因子。《碧奴》从个人化的视角入手,着力于强调神话叙述的民间化和多元化的文本特质,将"重述"定位为对宏大叙事的反拨和对个体价值的重建。在这样的过程中,苏童力图重建一个新的历史语境,以求为"重述神话"所具有的个人化和民间化的叙事策略提供合理性。

    2009年05期 v.11;No.v.11 69-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文选》别立挽歌诗类原因探析

    尹娟;李忠祥;张春义;

    《文选》之所以将挽歌别立一类而未归入乐府,盖因编者意识到挽歌这一诗歌题材在当时的重要性。从《文选》挽歌选篇来看,缪袭、陆机、陶渊明三家诗在挽歌诗体的发展演变中极具代表性。如果将挽歌诗归入乐府类,势必会模糊挽歌诗体的演变轨迹。这种特殊的处理可以见出编者敏锐的诗"体"意识和诗"史"意识。

    2009年05期 v.11;No.v.11 74-7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流淌着“真”与“善”的华美乐章——论库普林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李哲;林森;

    库普林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继承了俄罗斯文学民主主义与人道主义传统,其小说创作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一方面是"真",即注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借助选择素材、塑造人物、描摹细节、锤炼语言等手段来创作具有深厚生活基础的作品;另一方面则是"善",即在文学创作中融入人道主义情怀,注重小说的道德教诲作用,通过塑造蕴含英雄本色的小人物来展现作家的人道主义道德观。

    2009年05期 v.11;No.v.11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功能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爱情”隐喻对比

    袁雨斌;王婧;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的"爱情"隐喻,不同的语言学流派对此有不同的解释。把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结合到一起对"爱情"隐喻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英汉"爱情"隐喻表达的异同是由人类的物质经验、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所决定的。

    2009年05期 v.11;No.v.11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语用迁移对学生翻译技能影响的分析与对策

    李月棉;刘晓鹏;

    语用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而又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众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语用迁移一直影响着学生的外语学习。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翻译意识、思维方式、翻译技能等三方面受语用迁移的影响比较明显。因此,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更好地组织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适当地增加翻译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意识,形成翻译思维方式,提高翻译技能,防止由于母语干扰而产生的错误,避免语用负迁移造成的负面效果,利用语用正迁移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2009年05期 v.11;No.v.11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西群己观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

    杨敬丛;宗迪;

    中国文化强调个体与群体及社会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则讲求个体差异。这种群己关系的差异在大学生英语写作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具体表现为人称使用、思想观点的表达、主题句位置和文章语气四个方面。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有必要传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析差异对学生写作的影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母语文化对英语写作的负迁移,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水平。

    2009年05期 v.11;No.v.11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法律研究

  • 国际侦查合作主体基本问题原论

    吴瑞;李彬;

    国际侦查合作主体的构成包括现实基础和法律基础两大方面:前者指适于国际侦查合作的权利行使与义务履行的社会存在;后者指获得调整国际侦查合作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认同。尽管自然人是否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在法学界仍有争议,自然人不能成为国际侦查合作主体却是不争的事实。国际侦查合作的执行主体对于国际侦查合作主体而言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范畴。从当代国际关系和司法实践的现实来看,国际侦查合作的主体应当包括国家、国际组织和某些国际社会承认的地区,三者均属于当代国际法的主体。

    2009年05期 v.11;No.v.11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城管问题的法制解决

    韩德利;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在我国城市管理领域已经适用了十二年的时间,该制度的实施对于解决我国行政执法中的条块分割、多头执法、重复处罚问题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城市管理人员‘粗暴执法"以及由此引发的行政相对人"暴力抗法"事件层出不穷,使我国许多地区的城市管理工作陷入困境。引发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关理论准备不足、执法体制与观念落后以及立法滞后。为改善这一局面一方面应及时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此外还要创新管理思路,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执法水平。

    2009年05期 v.11;No.v.11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艺术研究

  • 王世贞史学思想与山水画史“五变说”

    王洪伟;

    明代基本没有影响较大的大部头画史著作,尤其是关于山水画史的。然而在明代总结山水画史脉络的言论却层出不穷,从宋濂到王世贞、何良俊、詹景凤,再到著名的"南北宗论",在这些著者当中,王世贞是一个极为特殊和复杂的人物,既有历史学家的学养,又有收藏鉴赏家的眼光,他的山水画"五变说"基本没有遭到后人的质疑,这与他的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五变说"的接受是一种史学接受,不是风格学意义上的接受。

    2009年05期 v.11;No.v.11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卫素霞;

    近几年,随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推广和流行,原生态民歌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民歌由粗糙化向精致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失去其内在的动力,举步维艰了。原生态民歌纯粹质朴,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寄托和情感的真实体现,它的失传意味着中国传统精髓的遗失。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传承与保护原生态民歌是当务之急。

    2009年05期 v.11;No.v.11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教育教学研究

  •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自主发展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策略

    张爱华;赵书红;

    教师自主发展是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和研究在专业上不断进步和提高的过程,其基本特点为发展需求的内在性、发展风格的独特性及发展过程的可持续性。教师自主发展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实践策略主要有:维护和保障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鼓励教师自主制定其专业发展规划;重建适应自主发展的教师文化;开展教、学、研同期互动的教育研究。

    2009年05期 v.11;No.v.11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加坡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与启示

    吴宝瑞;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支充满活力、高素质和有效率的教师队伍。新加坡的教师专业发展通道、教师培训和评估奖励等政策在新加坡学校人力资源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观国内的教师发展政策,在教师发展的路径、培训体系、评估和奖励制度等方面还不尽完善。学习并借鉴新加坡的教师专业发展政策,改进我国的师范教育及教师评估、培训、激励机制,有利于改进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并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2009年05期 v.11;No.v.11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5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讲台”与“舞台”的平衡——高等师范舞蹈教学“师范性”与“专业性”研究

    张玉梅;王雪笛;

    "讲台"与"舞台",是高等师范舞蹈教育必须同时面对的现实问题,应结合师范舞蹈教育的特点,做出具体分析。在师范院校的舞蹈教学中,"讲台"与"舞台"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而是共同存在于一个有机完整的教学系统之中,师范舞蹈教育的平台应由"讲台"与"舞台"共同搭建。处理好"讲台"与"舞台"的关系,有利于调整高师舞蹈教育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师范性"与"专业性"的严重失调。

    2009年05期 v.11;No.v.11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图书情报研究

  •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

    李文革;

    学科馆员的设立是高校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对学科馆员的科学定位是这一岗位设立的具体化和保障。学科馆员是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龙头、读者身边的信息顾问、学校学科建设的参与者和公共联合咨询的中坚。

    2009年05期 v.11;No.v.11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书评

  • 话语主体与语法研究——《〈荀子〉语法研究》评介

    柴秀敏;

    <正>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于峻嵘博士从事语法研究多年,并一直坚持和关注《荀子》的研究。阶段性成果逐一问世,为其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荀子〉句法研究》(以下称《研究》)正是其多年钻研的结晶。《研究》中融入了多位学界专家的宝贵意见,当然也有作者自己的思索和探讨。笔者体会,该著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009年05期 v.11;No.v.11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