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学院学报

历史研究

  • 道德经济及其超越——19世纪荷兰农民抗税研究

    Maarten Duijvendak;

    道德经济是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内容。1830-1850年间,荷兰发生了大规模的抗税斗争,尤以北布拉班特省和格罗宁根省为激烈。相比于格罗宁根,在抗税斗争中,道德经济在北布拉班特发挥了更为明显的作用。解释这种差异性,需要从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历史背景中寻找答案。

    2015年05期 v.17;No.93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试论《穷达以时》思想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演变

    陈鸿超;

    郭店简《穷达以时》的成文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代表了战国时人对人生穷达的新思考。自战国入秦汉以来,学人在继承《穷达以时》理性思想的同时,在应对方式上逐渐分化为入世与出世两种思想倾向。二者处世态度虽有不同,但均承认外在机遇的客观随机性,强调以内在自省来应对人生之境遇。

    2015年05期 v.17;No.93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民国时期耀华公司股东及增股扩资探析

    陈厉辞;王莲英;

    耀华玻璃厂被誉为"中国玻璃工业的摇篮",是冀东地区影响力较为突出的工业企业。据已有数据显示,近代耀华玻璃厂资本、股票数量、盈利能力逐步提高。但结合社会环境分析,耀华资本增长速度竟远远滞后于通货膨胀速度,发展环境逐步恶化。由于企业采取股份制的经营形式,股东数量巨大,遍布华北多个行业。耀华玻璃厂增股扩资与资本实际价值反映了华北地区民族工业各时段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

    2015年05期 v.17;No.93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哲学研究

  • “我思”向“我在”的范式转换——以海德格尔为例

    刘兴盛;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奠定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后世众多哲学家如康德、胡塞尔在这种范式的影响下建构哲学体系。然而,这种范式在奠立伊始即埋下了主客对立、认识与实在难以统一的鸿沟,后世哲学家对这一鸿沟始终难以有效弥合。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显明了"存在"所具有的根本意义,在此基础上重新整合"思在"关系,实现了对"我思"范式困境的破解。这一思维方式的前提变革,推动了认识论哲学走向现当代更广阔的生存实践哲学。

    2015年05期 v.17;No.93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文学研究

  • 《聊斋志异·公孙九娘》研究的若干思考

    李浩;

    蒲松龄的生长环境、人生经历决定了他不会有反清情绪,于七之乱也不具备反抗异族压迫的性质,《公孙九娘》"政治隐喻"说不能成立。部分研究者为抬高《公孙九娘》的思想性、艺术性,存在断章取义、选择性运用材料、扭曲作者本意的倾向,过度依赖历史"常识"的解读方法使文章充斥着抽象的意识形态话语,但真正复杂的"社会"和"现实"却被隐没了。只有抛弃"后见之明"式的思维方式,在翔实的材料基础上"回到现场",对作者抱有一种"了解之同情",才能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作出无限接近于事实的客观评价。

    2015年05期 v.17;No.93 34-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何其芳对“追忆”之抒情方式的再发现

    罗小凤;

    何其芳在回望古典诗传统、重新阐释古典诗词时重新发现了"追忆"之抒情方式的魅力,是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而与此同时,他将这种抒情方式用于自己的诗歌建设中,追忆过去的爱情和青春,采用"化古"手法和对话体展开"追忆",形成了他对新诗自身创作经验的发现,促进了新诗建设。

    2015年05期 v.17;No.93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摘下额头的青枝绿叶——论灰娃的诗

    张立群;郝瑞琳;

    灰娃的诗歌创作在中国当代诗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以诗歌疗救自己的精神疾病,进而呈现出一个独特的诗歌世界。她的诗在确证主体的过程中,在主题、语词、叙述和形式上都有独到之处。解读灰娃的诗可以使人们重新认识诗人、写作等命题。

    2015年05期 v.17;No.93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论笛安长篇新作《南方有令秧》

    王瑞;毕文君;

    《南方有令秧》是笛安的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构架了明朝万历年间一位名叫"令秧"的节妇故事。小说保持了笛安一贯的写作水准,一经推出市场反应热烈,但也暴露出了青年作家的写作短板。首先,情感描写不够深刻,主人公令秧的形象不够丰满;其次,故事情节突转过多,有模仿《红楼梦》的嫌疑;最后,历史观不够完备,这是一部以想象力作母本的"伪历史"。

    2015年05期 v.17;No.93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5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论“反而”反预期的语用功能

    宗晓哲;

    在"反而"复句中,由于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上存在反差,所以形成了"反而"反预期的语用功能。"反而"的反预期可分成三类:与说话人的预期不符、与听话人的预期不符以及与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不符。"反而"的反预期主要出现在三个语境中,在前两种语境中,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分别呈现出对立或对立蕴含的语义关系,在最后一种语境中,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则在事件发生可能性上存在对比。

    2015年05期 v.17;No.93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语法化视角的现代汉语“到”的功能角色分析

    马婷婷;刘伶俐;

    "到"在现代汉语共时层面是一个多功能语法形式,常被当作动词、介词、助词、构词语素等来分析使用,但存在争议。"到"由独立运用的动词到连动前项、连动后项,逐步从主要动词到次要动词,进而向着功能词的方向发展,至今没有完全虚化为典型功能词,只在少数句法环境中兼有这些词的某些特性。"到"的语法化经历了三条路径:独立动词→连动前项→介词,独立动词→连动后项→趋向补语→结果补语→程度补语→补语标记(结构助词),独立动词→连动后项→趋向补语→结果补语→构词语素。

    2015年05期 v.17;No.93 59-6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6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教育话语的语用分析模式探析

    宋晓婧;

    对发生在课堂互动和课外活动中的、以师生为核心话语主体的教育话语进行语用学视角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层面进行:教育话语主体身份、角色的话语特征与表现;教育话语在不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整体结构特征和局部结构特征;教育话语的目的以及实现目的的主要话语手段与方式;教育话语的仪式性。这一教育话语的语用分析模式可运用于机构话语其他具体类型的话语分析中。

    2015年05期 v.17;No.93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经济管理研究

  • 盲目或者理性:金融深化与城市创新能力的关系——以上海市为样本

    刘孝斌;

    选取上海市1991-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金融深化与城市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深化对城市创新能力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金融深化是城市创新能力的格兰杰原因,而城市创新能力不是金融深化的格兰杰原因。传统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及金融体制并没有像传统预期的那样对城市创新能力产生推动力,反而成为了摩擦力,因此在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即为改革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式与效率。

    2015年05期 v.17;No.93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法律研究

  • 职业许可标准的法经济学分析

    高景芳;宁锦歌;刘竞涛;

    职业许可标准是指职业许可申请人为获得某种职业许可必须满足的条件,其经济学目标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筛选出进入职业服务市场的适格人选。职业许可标准的参数是指用来界定职业准入标准的一个或几个可测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考试、学历、经历、品行等。在选择职业许可参数及给其赋值时,要考虑成本和收益问题。只有当选择更多的参数以及赋予其更确定的阀值所取得的收益大于所要付出的成本时,才值得去做。

    2015年05期 v.17;No.93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研究

  • 文化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逻辑理路分析

    王春城;耿伟华;

    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它更依赖于有效的政策干预和政策支持,更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工具选择才能实现迅速而持续的发展。因此从逻辑上来看,文化产业的特性和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独特功能是该子系统中政策工具选择的根源。立足于这一逻辑起点,进一步明确政策工具选择的依据和原则、影响因素和选择模式,是分析和探索政府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中进行文化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正确理路。

    2015年05期 v.17;No.93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钻石模型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路径研究——以石家庄为例

    赵冰;王振艳;宋晓华;

    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基础,根据城市文化竞争力的特点构建了六因素钻石模型。以石家庄作为典型案例可以看出,城市文化竞争力受到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政府因素和文化创新六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全面提升需要通过完善政府相关机制体制、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集群发展模式、刺激文化消费、多措并举搞好创新、积极搞好文化资本运营、加强产业融合和支撑建设等措施来实现。

    2015年05期 v.17;No.93 89-9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西柏坡文化研究

  • 试析西柏坡精神及其特质的当代价值

    杨凤勇;李忠良;巩志娟;

    西柏坡精神及其自信、果敢、自省、图强的特质,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仍具有"转折之魂""制胜基因"的现实意义,对于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转折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由重视"硬实力"到提升"软实力"转折的文化强国建设、由"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转折的高校的文化建设均具有较强的方向引领和方法指导作用,展现出西柏坡精神及其特质历久弥新的真理品性和巨大的当代价值。

    2015年05期 v.17;No.93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西柏坡精神传承与弘扬路径探微——以石家庄高校文化建设为例

    高正方;李杨;

    在高校大力弘扬以"两个务必"为核心内涵的西柏坡精神,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当前在对西柏坡精神的认知、研究与传承创新实践中,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各高校应树立整体意识,开展资源整合和系统性、创新性研究,促进西柏坡文化历史资源转化为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教育资源。同时,还要加大对西柏坡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实现高校文化建设与西柏坡红色文化研究传承工作的互动发展。

    2015年05期 v.17;No.93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艺术研究

  • 唐宋之变:禅宗与9-11世纪的中国画论——兼论禅宗和古典中国美学的关系

    李想;

    古典中国画论在9-11世纪发生了一种奇特的变易:禅宗的观念一定程度上成为作者观念的来源,却表征为与之相异的话语模式,具体表现为道教、经典儒学、北宋理学三种不同的言说途径。通过这些路径,禅宗得到了两方面展开:一是其哲学维度被进一步确证,二是其本身以渗透时代显学的方式深刻影响着古典中国美学的问题意识和基本格调。

    2015年05期 v.17;No.93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

  • 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探索

    回文博;张喜梅;戚秀菊;魏会茹;

    新建本科高校在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要准确把握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学校服务地方能力的内涵要求,找准实现转型的着力点。专业是新建本科高校实施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载体,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评估是促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建立内部专业评估机制,定期自我诊断,实行分类管理,必将促进学校转型发展。

    2015年05期 v.17;No.93 111-11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教育教学研究

  • 学分制视阈下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研究

    唐建兵;

    学分制视阈下,本科生导师既是学业导师,侧重于学生的专业辅导和综合技能培训,又是学术导师,重视学生的学术引介和创新思想的培育。在现实层面上,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既需继承欧美知名高校导师制的内涵要义,更要立足于我国高校教育环境和现有教育资源,在广纳师生建议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完善选课制,并坚持自由民主、灵活多样的原则为学生选配导师。同时,需要逐步构建以"互选导师+随机导师"模式、"课程导师+科研导师"模式、"个人导师+团队导师"模式等为核心的立体网状运行模式,而此对提高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效果也是颇有助益的。

    2015年05期 v.17;No.93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实施科研合作的实践研究

    周志平;吴宝瑞;王宏伟;

    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薄弱是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教育科研能力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功,是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高师院校肩负着基础教育领域输送师资的重任,其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的质量。构建U-S合作平台,帮助中小学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既有助于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和高校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又有助于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015年05期 v.17;No.93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博洛尼亚进程中捷克高等教育学位制度改革

    宇文彩;刘立园;

    捷克为推进博洛尼亚进程,在学位结构改革过程中建立了"3+2"级学位制度,并在资格认证、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作了相应变动。由此丰富了原有学位结构,促进了捷克高校内部的变动和发展,高等教育质量得以提升,国际间的交流协作进一步深化。但在取得这一系列改革成效的同时,因传统教育理念和原有学制的阻碍,新学位制度受到了相当部分专家学者的质疑以及有关课程重组、教学质量评价等具体问题带来的挑战。

    2015年05期 v.17;No.93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书评

  • 一部探究制度与生态文明建设关联性的佳作——简评靳利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制度路径研究》

    杜鸿林;

    <正>20世纪中后期以来,愈发深重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和方式。世界各国纷纷寻求化解之术,以图化解危机,摆脱困境,还人类一个持续稳定的生存空间。生态危机威胁的是整个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生命个体都不能幸免,独善其身是决然不可能的。从某种角度讲,生态危机的加重缘于现代文明发展的不完备,人们所追求的文明发展进步

    2015年05期 v.17;No.93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