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青年亚文化建设Youth Subculture and Re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黄瑞玲;
摘要(Abstract):
青年亚文化是全球化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双重逻辑与青年的生理、心理作用的必然产物。青年亚文化中既有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成分,也存在不利于社会进步的不和谐音。所以应该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引导青年亚文化积极、健康地成长,消解青年亚文化的消极作用,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KeyWords): 青年亚文化;主文化;先进文化;和谐社会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黄瑞玲;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目前国内对青年亚文化的定义大多是在青年文化的视域内讨论的。一般对青年文化的理解是指由青年的活动方式以及由其活动所创造的以青年为载体、以独特的价值取向体系为核心的精神成果与模式的统称,现实意义上的青年文化则指青年所具有的独特的风格和价值,特别是主张遵从与成人不同的规范。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指出青年文化是有青年人共同分享的独立的文化系统。一种或多或少的不负责任的青年文化与强调职责、服从的成人观念存在冲突。美国社会学家尔.潘德伊认为青年文化还是青年对成人文化以及围绕社会的规范、价值观念进行反叛和反抗的产物。参见王寒松《当代文化冲突与青年文化思潮》,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 ②亚文化一词最早于1886年被提出,关于亚文化的定义,国内外的研究都是在和主文化相对而言的层面上使用的。学术界一般认为主文化是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或主导地位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一个社群的、地区的或社会的某一群体所持有的足以区别与其他的文化或社会的行为特性,这些特性可能包括年龄、种群、地区或职业(参见Howard P.Chudacoff.The Age of the Bachelor:Creating an American Subculture,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P12)。
- ③反文化一词于20世纪60年代从Contraculture演进为Counterculture,并被定义为:某一群体所持有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特别指年轻人拒绝或反抗主流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参见Howard P.Chudacoff.The Age of the Bachelor:Creating an American Subculture,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P14)。这一概念的最先提出者是研究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青年运动的学者。美国的社会学家和亚文化研究的权威人士弥尔顿.英格(J.Milton Yinger)于1960年就提出了反文化(Contraculture)这一概念(参见J.Milton Yinger.Contraculture and Subcultur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5,1960,P627)。弥尔顿.英格于1982年详尽阐述了反文化的定义:反文化无论何时都被作为一个群体的规范体系的最初元素使用,其核心之一是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冲突。群体中每个成员的价值趋向、需求和观念都直接地包含在它本身的价值观的发展和巩固上。并且在任何地方,只要参考该社群与周围主流社会及其文化的关系就可以理解其规则(参见J.Milton Yinger.Countercul-tures:The Promise the Peril of a World Turned Upsided Down,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2,P23)。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海沃德分校的历史学教授西奥多.罗斯扎克(Theodore Roszak)基于当时的社会现状,于1969年对反文化这一概念进一步做了界定。罗斯扎克认为,反文化就是反抗技术工业化社会(Theodore Roszak.The Making of A Counter Culture:Reflections on the Technocratic Society and Its Youthful Opposi-tion,Garden City,New York,1969,P6)。
- ②一般说,文化危机的发生是由于文化内部的超越性与自在性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又通过个体的内在本质与文化的外在的约束的矛盾表现出来。在现实性上表现为个体和群体、个体与文化模式的矛盾。当特定的文化模式的特定性和强制性成为个体发挥创造性的桎梏时,个体的创造性和超越性的活动与文化模式的自在性、异化性发生冲突,而新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精神就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的革命的和批判的本性逐渐生成,并开始反抗传统文化模式的统治。参见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页。
- ③戈登M.弥尔顿(Milton M.Gordon)指出,特定亚文化成员最具象征性的特征、标志,一是话语模式,特别是语音和语调,因为这是最易于为他人识别,并最能展示自我的。二是服装,这可能是较次于话语模式的标志。参见K.Gelder and S.Thornton.The Subcultures Reader.London:Routledge,1997,P40-43.
- ①和权力相联系的主文化总是把自己再现为文化本身,它试图把所有的其他文化都限定、包含在自己的范围内。它的世界观,除非被挑战,将作为最自然的、无所不包的、普遍的文化而存在。而另外的文化,也就是其他的亚文化,尽管服从这种秩序,但它们也将与之斗争,试图修改、谈判、抵抗甚至推翻主文化的霸权。也就是说主文化与亚文化,总是处于相互的关联和斗争中。参见阿雷恩.鲍而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8-339页。葛兰西也认为,统治阶级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有别于大众的上流阶层的亚文化。但是统治阶级却往往打着大众文化的旗号,把制造的有利于自身的文化贩卖或强加给和统治阶级的文化相反的“反文化”。而真正的大众文化毫无疑问是来自大众的。参见Peter Worsley.Knowledges:Culture,counterculture,subculture.New York:The new press,1997,P265。
- ③加拿大学者迈克尔.布雷克也认为青年亚文化是多种因素在冲突中寻找和谐、出路所致,是在与主文化的撞击、交流中寻求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有效的内在联系的地方,一些人有着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但却对某个共同的、人人关心的问题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亚文化群体。参见迈克尔.布雷克《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 ②中国人民大学的郑杭生教授提出此文化模式,并且提出防止反我国社会主义主文化的三条途径:第一,要不断有效地强调和坚持我国社会的主文化。第二,要不断有效地引导和选择我国社会的亚文化。对于偏离亚文化,要批评它的消极方面,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努力引导它成为常规亚文化。第三,要不断有效地限制我国社会的反文化。参见郑杭生《市场经济与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5年第12期。
- [1]俞可平.现代化和全球化双重变奏下的中国文化发展逻辑[J].学术月刊,2006,(2).
- [2]丰子义.全球化与民族文化[J].哲学研究,2001,(3).
- [3]迈克尔.布雷克.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 [4]周晓虹.大过渡时期的中国青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 [5]KenGelder.TheSubculturesReader(secondedition)[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2005.
- [6]王寒松.当代文化冲突与青年文化思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 [7]C.W.沃特森.多元文化主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