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学院学报

文学研究

  • 追寻“本质”与向下生长的枝条——论卢卫平的诗

    张立群;

    在21世纪初诗坛"底层写作""、打工诗歌"等词语流行的过程中,诗人卢卫平曾作为重要例证浮现其中。在全面考察卢卫平生活经历的前提下,以"追寻本质"和向下生长的枝条的方式探讨其创作无疑会对上述命名乃至潮流的认知产生重要意义。当然,这一题目本身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既包括卢卫平诗歌的本质化追求,同样也包括诗人本质化追求的具体内容,而"向下的枝条"则更以其形象性体现了卢卫平诗歌的写作趋向及其言说价值。

    2010年01期 v.12;No.59 5-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论铁凝小说《笨花》的叙事伦理

    邵波;

    铁凝小说《笨花》打破自己以往的创作规律,关注更为广阔的历史画面,回归儒家传统叙事伦理,并把儒家传统道德贯穿中国革命实践,重新将革命叙事伦理与个人叙事伦理进行弥合,再现了关于宏大民族历史叙事的乌托邦想像。

    2010年01期 v.12;No.59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5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罪错的塑形与成长的追寻——苏童《河岸》中的“身份诉求”

    陈舒劼;

    各种人物不同的"身份诉求"及其之间的矛盾是苏童长篇小说《河岸》的主题。话语的修辞力量在人物的身份塑形之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而小说中的"性罪错"既是身份原罪的替代物,也是反击身份罪错的有效话语工具。对成人身份与合法身份的诉求错综复杂地贯穿入少年库东亮的成长主题之中。

    2010年01期 v.12;No.59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历史的钩沉 文学的想像——评范文华《古赵雄风》三部曲

    李英然;

    《古赵雄风》三部曲是邯郸青年作者范文华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以雄厚的史实为基础,通过对各种历史典籍的精心钩沉和巧妙结撰,生动演绎了赵国从赵武灵王定鼎中山、赵惠文王守疆扩土到赵孝成王衰落失地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浩浩长卷,洋洋百万,既有浓郁的历史韵味,又不乏强烈的抒情性;结构上既开合振荡、纵横捭阖,叙事上又明灭吞吐、巧妙生发,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小说。

    2010年01期 v.12;No.59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布龙菲尔德与弗斯语言理论对比分析

    王秋菊;

    布龙菲尔德把语言看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行为,主张依靠形式特征来描写语言的结构而尽量避免意义的研究。弗斯主张从社会的角度去观察语言,认为语言是社会过程,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意义是语言研究的中心,他在"情境理论"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语义理论,提出了"韵律分析法",促进了音位学的发展。虽然他们的语言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布龙菲尔德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描述语言的方法却为认识语言的本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而弗斯的语言观、语境论和对系统—结构的解释为后继者,尤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2010年01期 v.12;No.59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用心灵的音符谱成美的颂歌——从格律音韵角度看济慈的《希腊古瓮颂》

    靳乾;王丽华;

    济慈著名的颂诗《希腊古瓮颂》在学界有着丰富的研究。从格律及音韵变化的角度结合格律研究者Paul Fussell的文学批评理论对这首诗进行重新解读后发现,济慈诗歌创作中的音韵格律与其诗歌意义、感官原则、审美观点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并起到了完美的融合与烘托作用,展现出了他对美追求过程中的另一种新视角。

    2010年01期 v.12;No.59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历史研究

  • 秦汉国家对于老幼人群的优养政策

    赵宠亮;

    秦汉国家以法令和诏书的形式,对老幼人群实行优养。王杖制度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老年人权益。对王杖授予者的资格,除年龄外,应尚有其他要求。对老幼犯罪者刑罚上的宽贷,秦汉的规定是有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宽免年龄的扩大和需承担法律责任的罪行的减少。

    2010年01期 v.12;No.59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9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清代候补官员发省委署制度成因初探

    王丽;

    在清代,原本在中央候补的官员可通过加捐分发到各省,以备地方上的差委和署任之用。该制度的出现源于地方和中央的共同需要,它与清代的官缺制度、官员的分发试用制度和捐纳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分发、委署和试用制度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成为清代地方铨政的重要环节,用以甄核候选官员的人品和才能。随着清代捐纳制度的兴盛,分发到省的官员日益增多,地方逐渐形成严密的委署章程,以保证分发人员委署任职时的公平公正。但在咸丰以后,随着军事繁兴,地方委署章程限于名存实亡,委署制度陷入重重危机。归于地方督抚的委署权逐渐侵夺中央吏部的铨选权,直接造成了清代地方铨政的紊乱和吏治的败坏。

    2010年01期 v.12;No.59 39-4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从帆船到铁路:漕运与中国交通工具近代化

    倪玉平;

    漕粮海运是清代后期政治生活中的大事。由于牵涉到"雇商海运",使得它直接推动了中国传统木帆船业的发展和壮大,但由于外国轮船势力的入侵,以沙船为代表的中国木帆船丧失了沿海贸易的主动权;在与西方势力争夺沿海航运权的过程中,李鸿章利用漕粮海运的利润,创办和支撑了洋务运动的最重要的企业轮船招商局,同时也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化的轮船运输业;晚清铁路参与漕运最终得以实现。简言之,漕运对于清代运输工具的变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0年01期 v.12;No.59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7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从海军衙门到海军部——清廷近代海军中央机构的初步建立与人员取用

    张季;

    清廷近代海军中央机构的建设经历曲折,由海军衙门、筹办海军处到海军部,机构设置日益专职化,地位也不断提升;在此过程中,取用人员的标准也经历了由调用办事能员到取用专门人才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时代大变局下对于机构设置及取用人员的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廷近代海军的发展。

    2010年01期 v.12;No.59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建国初期福利费制度初探(1949-1966年)——以河北省为例

    侯桂红;

    1949年以后,我国建立了福利费制度,其内容包括福利补助的条件或对象、项目、形式、原则和标准,以及福利组织和福利费的收支等方面的规定。福利费制度在解决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此制度在执行中也存有福利费评核手续不严、福利费使用不当等不合理现象;而且,制度本身也含有"包起来"因素;不符合按劳取酬精神;助长工作人员带家属住机关的偏向;偏重物质补助、忽视精神帮助等方面的缺陷。

    2010年01期 v.12;No.59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政治研究

  • 邓小平民族理论探源

    唐建兵;

    邓小平民族理论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民族理论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民族理论的剔除与汲取;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对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期间及主政大西南时期民族实践工作的总结与提炼;对"文革"期间民族工作及原苏联列宁后时代民族工作的反思与批判。

    2010年01期 v.12;No.59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素质偏差及其重构路径

    汪青松;

    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具有自己特定的科学内涵,其素质亦具有既定的衡量标准。在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创造性转化的当下进程中,农民素质客观存在的诸多偏差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消解和缓滞效应。而置于新时期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素质重构,其路径选择应是一个系统的考量。

    2010年01期 v.12;No.59 66-7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时期我国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董志霄;吴宝瑞;康小莉;宋杉岐;

    我国现行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由于受历史及封建思想的影响、传统干部体制的弊端及现实体制机制的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其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为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领导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对影响其创新的制约因素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思考,廓清选人用人上的模糊认识和不良倾向。

    2010年01期 v.12;No.59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社会学研究

  • 脱序型:中国农村女性自杀原因探究

    李斌;左格尔;

    对于中国农村女性自杀死亡率高的原因,许多学者认为是物质匮乏、精神压力、农村社区不发达以及传统封建观念所致。经考察发现,现今中国农村女性的自杀属于脱序型自杀,其主要致因是农村女性处在社会的"现代"与家庭的"封建",进而又在家庭的"现代"与社会的"封建"中挣扎。挣扎的结果导致脱序,进而增加自杀概率。

    2010年01期 v.12;No.59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6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社区伦理、社区法治与社区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制度性建设探索——以石家庄市为例

    李来和;张红霞;钱璐;

    不是理想中的、西方的、中国将来的社区,而是生活中的、中国的、现在的社区,亟需特殊的制度性建设。这种建设包括伦理、法治、社会工作三个方位。生活中的社区伦理、法治与社会工作尚处于模糊性和准制度性状态,尚处于有动力源而动力源不足的状态。社区制度性建设,需要社会工作统合的社区伦理、法治和社区工作的三向合作,需要国家统摄的政府推进和整合、社会支持和培育、社区学习和锻炼的三源合一。

    2010年01期 v.12;No.59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8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城市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研究

    张昆玲;史中朝;

    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文化建设是和谐社区建设的灵魂,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着强大的精神支撑作用,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并加大落实力度,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其服务功能,培育和谐文化品牌,引领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才能够打造和谐社区、和睦邻里、和美家庭,促进身心健康与社会和谐发展。

    2010年01期 v.12;No.59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法律研究

  • 中国犯罪学体系研究30年述评

    陈谦信;

    犯罪学体系即犯罪学研究对象的结构关系。它有两种含义,即作为犯罪学教科书的体系和作为犯罪学学科群的体系。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犯罪学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中国犯罪学体系研究30年的发展史,说明了我国对犯罪学体系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由浅入深,由片面走向全面。

    2010年01期 v.12;No.59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论美国因果关系裁定中的“布拉茨克模式”

    常粲;常康;

    因果关系认定是整个反倾销调查和裁决的关键。因果关系的认定标准经过了一个长期而反复的演变历程。WTO"非归因原则"是"主要原因"和"原因之一"两种标准冲突调和的产物。美国联邦巡回法院创立的"布拉茨克模式"为实施"非归因原则"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模式,使反倾销裁决中的"主要原因"标准得以回归。

    2010年01期 v.12;No.59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从系统到量化:循环经济立法的完善——关于可操作性的思考

    张凡;

    现阶段循环经济立法应当分为国家的政策性立法和地方具有可操作性的强制性立法两个层次。将《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相关措施具体化、标准化,从而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是深化循环经济立法的主要目标。可通过建立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循环名录制度、建立相应的循环经济评价考核体系、制定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等方法深化循环经济立法。

    2010年01期 v.12;No.59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违约责任中精神损害赔偿存在的合理性探讨

    赵欣;

    当事人在违约之诉中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是否应得到支持,一直是一个较具争议的问题。实际上,只要在客观上存在法律认可的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减损,即应认为有精神损害,而无论该精神利益的丧失是基于侵权还是违约。现在随着违约行为导致精神损害的纠纷日益增多,司法实践已经向人们提出了违约之诉中给予精神损害赔偿的要求,现行法中违约和侵权责任的竞合也非解决之道。我国存在对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给予赔偿的生存土壤,通过对现行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目的性扩张解释的途径就可以解决问题。

    2010年01期 v.12;No.59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艺术研究

  • 传统戏曲艺术中的“弱女告状”模式及其意义

    杨红莉;董志民;

    中国传统戏曲文本中隐含着一条"弱女蒙冤告状"的线索,这条线索既是中国古代女性悲苦生活的写照,也是她们为自身不断争取更高生活质量的见证。以此为镜,不但可以看到女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为自身所争取的不同的生存空间,可以看到女性命运的"变"与"不变",还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演变历史,可以看到艺术的本质。

    2010年01期 v.12;No.59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原生型”河北民间舞蹈沧州落子的文化内涵解读

    罗丽娜;

    河北民间舞蹈沧州落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与当地的民间文化浑然一体,直观地表现该区域人民的精神、性格、气质、生活方式、物质文化、宗教信仰、审美心理等一切。"原生型"沧州落子表现的是真实的、内在的情感,在其群体心灵的撞击中蕴涵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它作为该区域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丰富了民俗的内容,又推动了民俗文化的发展。

    2010年01期 v.12;No.59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教育教学研究

  • 略论地方高校的课程设计——以石家庄学院为例

    吴宝瑞;

    地方高校的课程设计是地方高校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基础和保障。科学设计课程,既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目标、使命和价值观的要求。因此地方高等学校应从战略计划、结构设计、课程发展策略等角度加强课程设计,以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为社会输送高层次、应用型合格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0年01期 v.12;No.59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人文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

    柳敏和;鲍远明;张玉文;张怀兵;

    人文教育专业是21世纪初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化和现代社会对人文精神呼唤而创设的新兴、交叉的综合性的本科专业。它肩负着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弘扬人文精神的双重使命,这一使命的实现,必须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来完成。

    2010年01期 v.12;No.59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新闻出版研究

  • 困境与出路:新升本科院校学报发展问题探讨

    韦占彬;钮效鹍;苏肖;

    近年来,许多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随着学校的升本,学报在获得新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如稿源严重不足、编辑队伍薄弱、办刊条件差等。新升本科院校学报要想突破困境,必须采取开放办刊的方针,积极拓展稿源,并坚持以质取稿的原则,确保学术质量的提高;同时,加强栏目策划,突出办刊特色,进一步提升学报的竞争力。

    2010年01期 v.12;No.59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